上接《直方周易》系辞上: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贞。
【正文】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译文】所以六十四卦能帮助地位低微与地位高贵的人,卦中的文辞能帮助将可能导致的灾难或失败改变。卦中的文辞每个都是指点人们要往适当的方位、理想的地方去做事的。
注释:“是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因此;所以。《论语·先进》:“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卦”《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古代迷信者又用以占卜吉凶。画卦的线条叫作爻。横线“-” 为阳爻,横线中断“–”为阴爻。每卦有三爻组成。单卦共八个,八卦又重叠为六十四卦。《吕氏春秋·孟冬纪》:“是月也,命太卜祷祠龟策占兆,审卦吉凶。”
“有”通“佑”。帮助。《荀子·大略》:“友者,所以相有也。”
“小”小人。指地位低微的人。《吕氏春秋·行论》:“因乃发小使以反令燕王复舍。”
“大”指年长的人或尊长(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诗经·小雅·楚茨》:“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辞”言辞,文辞。《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险”危险(可能导致灾难或失败。)。三国魏刘劭《人物志·释争》:“險而與之訟,是押兕而攖虎,其可乎?”
“易”改变。《孙子·九地》:“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
“各”每个,各个。《史记·大宛列传》:“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
“指”用手指点,指示。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指点:既“指明”指出来使别人知道、了解。)
“其”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所”适当的位置,理想的去处。《诗经·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位置:所占的地方,所处的方位。)
“之”往,到……去。《庄子·马蹄》:“行不知所之。”
声明:本文系转载,由赵庚白原创发布于新浪博客,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赵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
[南宋]朱熹撰《周易本义》繁体版卷三:繫辭上傳 右第一章 此章以造化之實,明作經之理。又言乾、坤之理,分見於天、地,而人兼體之也。 繫辭上傳:傳,去聲。後同。 ...
本文内容是作者[宋]李光撰《读易详说》中对周易十翼《周易系辞上传》的详细解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
本文内容是作者[宋]方寔孙撰《淙山读周易记》中对《周易系辞上传》的详细解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
本文内容是作者[宋]李光撰《读易详说》中对周易十翼《周易系辞上传》的详细解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
本文内容是作者[宋]张浚撰《紫岩易传》中对周易十翼《周易系辞上传》的详细解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
上接: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正文】神(1)以(2)知(3)来(4),知(5)以(6)藏(7)...
《子夏易传●周易系辞上 卷七》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髙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
系辭上傳第3-4章[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七十》 頭等侍衛納喇性德編 【原文】:系辞上传第三章: 【原文】: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本文内容是作者[宋]易祓撰《周易总义》中对周易十翼《周易系辞上传》的详细解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
【原文】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
本文内容是作者[宋]胡瑗撰《周易口义》中对《周易系辞上传》的详细解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
【原文】“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译文】“将用于舞动的龙做得高大,结果必定后悔。”老师说:“身份显贵却没...
【原文】圣人(1)有以(2)见(3)天下之赜(4),而(5)拟(6)诸(7)其(8)形(9)容(10),象(11)其(12)物(13)宜(14),是故谓(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