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此章言聖人作易之道本乎天地,而天地之道本乎陰陽。聖人用易之道,顯乎天地人物之間,而藏乎一性之內也。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何謂也?曰:易之未作也,法天地之道,以為易之道,故曰準。準之言法也,如太玄準易之準也。易之既作也,還以易之道而理天地之道,故曰綸。綸之言經理也,如君子以經綸之綸也。彌之言滿也,經理之而該徧也。惟其準則乎天地,故能徧經乎天地,非以易而理天地也,以天地理天地也。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何謂也?曰:此聖人觀天地陰陽顯晦之理,而得天地幽明之事也。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何謂也?曰:此聖人觀天地陰陽消息之理,而得人物生死之解也。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何謂也?曰:此聖人觀天地陰陽聚散之理,而得鬼神造化之用也。何也?天文願矣,所以運是文者則不可知,地理顯矣,所以具是理者則不可測,謂其幽也。文可觀,理可察也,謂其明也。孰運乎是,孰具乎是也。然則聖人何以知幽明之故也,以陰陽之顯晦而知之也。陽靜而晦則明者幽,陰動而顯則幽者明,故曰聖人之觀天地陰陽顯晦之理,而得天地幽明之事也。生,好物也,孰知其所以生?死,惡物也,孰知其所以死?然則聖人何以知死生之說也?以陰陽之消息而知之也。氣始而息,息者,生之徒;氣終而消,消者,死之徒。物有有始而不反其終者乎?原其初,知其反,不足怪也。春必反秋,晝必反夜,旅必反家,生必反死,死者物之復也。故曰聖人觀天地陰陽消息之理,而得人物生死之解也。至于鬼神也者,无聲无臭,何為而有狀?狀且无也,何為而有情?聖人又何以知其情狀也?以陰陽之聚散而知之也。陰陽至精之氣,聚而有形之謂物,散而无形之謂魂。傳曰:心之精爽魂魄,記曰:魂氣歸於天,物者具是形者也,魂者使是形者也。魂止則物存,魂游則物亡,游者止之變也,亡者存之變也。觀其聚散,則鬼神之情狀可知矣。然則鬼神之狀何如也?記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體物而不可遺,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孔子曰:祭神如神在,此其狀也。鬼神之情何如也?易曰:與鬼神合其吉凶,又曰:鬼神害盈而福謙,此其情也。故曰聖人觀天地陰陽聚散之理,而得鬼神造化之用也。夫惟聖人觀於天文,察於地理,原始而反其終,見物而知其變,知其如是而為幽明之故。如是而為死生之說,如是而為鬼神之情狀,舉是道而書之於易,則易之道即天地之道也。故曰聖人作易之道本乎天地。夫惟聖人作易之道即天地之道,則易與天地相似,而不違乎天地矣。由是舉而措之天地之間,孰能出乎易之外哉?是故萬物眾矣。易之知可以周而徧之也,天下廣矣,易之道可以濟而利之也。用易於一身,可以樂天知命而不憂;用易於眾民,可以安土敦仁而能愛;用易於天地,可以範模運量天地之化;用易於萬物,可以致曲成就萬物之生;用易於幽明,可以通達陰陽晝夜之運皆不得遁吾易之道矣。然知足以周萬物,過之則為鑿;道足以濟天下,過之則為兼愛。惟易之道則不過,旁達博及之道,流焉則為失其本。惟易之道則不流,明天理者樂於內,知天命者輕其外。內樂而外輕,此顏子所以樂而不憂者,用易於一身之功也。民情安土,我則因其安而无拂,民情欲生,我則厚其生而不薄,安民而厚生。此孔子所以答問仁以愛人者,用易於雜民之旨也。妙莫妙乎天地之化,聖人能範之模之而運其化;大莫大乎天地之化,聖人能圍之量之而測其化,然範圍而過焉,必入於玄虛。惟聖人則不過,何也?用易而已。至不一者,萬物之生,至不齊者,萬物之情。將欲成物,未必致曲,不能致曲,安能不遺?惟聖人則不遺,何也?用易而已。至於天地之運,日往月來而為夜,月往日來而為晝,孰能測其所以然哉?聖人乃能通而知之者。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晝夜者,一日之屈信也;寒暑者,一歲之屈信也;死生者,一世之屈信也;古今者,萬世之屈信也。聖人何以通而知之?用易而已。夫眾而萬物,廣而天下,近而一身,遠而眾民,大而天地,運而晝夜,惟易之為用,隨用而為應,此易之神所以无方,而易之用所以无體也。无方則不可指,无體則不可執,故曰聖人用易之道顯乎天地人物之間。然易之道,何道也?天地而已矣。天地之道,何道也?一陰一陽而已矣。陰陽未分,謂之太極,太極既分,謂之陰陽。其為天地之道一也,舍陰陽以求太極者,无太極;舍太極以求天地者,无天地。天地可一息而无陰陽乎?陰陽可一息而不動靜乎?故曰天地之道本乎陰陽。夫陰陽之為道安在哉?在乎生物而已。生物者善也,所以生物者道也。故繼道謂之善,然善在天下,有其善者,在人之性。故道者善之父,性者道之宅,然有之而能成之者,聖人也。自非聖人,有有之而得其一二者,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是也。有有之而不自覺者,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也。此君子之道所以知之者鮮也。故曰用易之道,藏乎一性之內,然則孟子言性善,有自來矣。荀之惡,楊之混,奚自哉?噫!大哉易乎,至哉易乎!
[清]李光地撰《周易觀彖•卷十》繫辭上傳 周易觀彖卷十 大學士李光地撰 繫辭上傳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
本文内容是作者[宋]丁易东撰《周易象义》中对周易十翼《周易系辞上传》的详细解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本文内容是作者[清]毛奇龄撰《仲氏易》中对《周易系辞上传》的详细解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原文】《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译...
【原文】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清]查慎行撰《周易玩辭集解•卷九》繫辭上 周易玩辭集解卷九 翰林院編修查慎行撰 上繫傳。 愚按:彖傳、文言、大象、小象,皆夫子贊易之辭,古本不附...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縕邪?」...
【原文】《易》有圣人(1)之道(2)四焉:以(3)言(4)者尚(5)其辞(6),以动(7)者尚其变(8),以制(9)器(10)者尚其(11)象(12),以卜筮者...
[宋]董楷撰《周易傳義附錄•卷十上》繫辭上傳 周易傳義附錄卷十上,宋董楷撰 繫辭上 《本義》:繫辭,本謂文王、周公所作之辭,繫于卦爻之下者,即今經文。此篇乃孔子...
系辭上傳第1-2章[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六十九》 頭等侍衛納喇性德編 繫辭 易始有卦而已,文王繫之以卦辭,周公又繫之以爻辭,故曰:聖人設卦觀...
【原文】“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原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译文】乾卦的政治主张是安定人民生活确立为政之道与建功立业,坤卦的思想...
本文内容是作者[清]包仪撰《易原就正》中对《周易系辞上传》的详细解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系辭上傳第10章[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七十四》 頭等侍衛納喇性德編 【原文】:系辞上传第十章: 【原文】: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