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象傳》,是言君子當無道之時,能自晦以全身也。儉,謂收斂。辟,謂避禍。
孔子釋否象曰:天地不交,二氣閉塞,正否之象。為小人得志之時,君子遭此,可不思所以自全乎。於是韜光晦迹,收歛其德,不形於外,以辟小人之難。使名譽不彰,而人不得榮之以祿焉。不然,聲光外見,則人皆得物色之。爵祿之來,禍患之招也。其可輕身以就之哉。先儒言,致否者匪人也,益甚其否者,君子之貞也。東漢黨錮之獄,熙寜正士之竄,皆緣矜尚名節太過,激成清流之害,而世道遂至於阽危。所以君子收歛其德,不形於外,非止為一身免禍,而天下實陰受其福。此其異於常人,而終有亨否之用歟。
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