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年代:清代
文件格式:
书籍摘要:[清]惠栋撰《易汉学》 [清]惠栋撰《易汉学》介绍 〖易汉学〗八卷。清惠栋(1697-1758)撰。惠氏三代精于《易》学,以汉《易》为宗。栋之曾祖父曾...
[清]惠栋撰《易汉学》介绍
〖易汉学〗八卷。清惠栋(1697-1758)撰。惠氏三代精于《易》学,以汉《易》为宗。栋之曾祖父曾取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载汉《易》,参以众说,而为之传,于明清之交散佚,而口授于栋之祖父周惕,周惕又授于栋之父士奇,士奇因著《易说》六卷。士奇曾欲集汉经师说《易》之源流为一书而无暇及之,栋幼承家学,根据士奇口传身授,加以阐发,采获成书。认为汉儒孟喜以下五家之《易》,异流而同源,特详加归纳介绍。卷一至二孟喜《易》,卷三虞翻《易》,卷四至五京房《易》(附干宝),卷六郑玄《易》(附《周易爻辰图》、《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卷七荀爽《易》,卷八辨“河图洛书”,“先无”、“后天”。排列自有原则,虞翻所以列于孟喜之后,是因为虞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之学;郑玄所以列于京房之后,是据《后汉书》称郑玄通京氏《易》;以荀爽别为1卷,是因为荀爽为费氏《易》之流派。惠栋采辑遗闻,钩稽考证,可以窥见汉儒门径。惠氏在书中尚“时中”说谓“《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指出汉以来并未有“河图洛书”之象,“先天”、“后天”图均为道家所创;而后世道家,亦非汉时之旧,汉学之亡,不独经术。于各家学说多所征引,互相发明,并作案语,阐述自己的见解。此书对清代辑汉《易》之风很有影响,继此书之后,孙星衍辑有《周易集解》卢见曾辑《郑氏易注》,丁杰辑《周易郑注》,张惠言辑《周易虞氏义》等。有《四库全书》本、《经训堂丛书》本、《皇清经解续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筮仪》一卷,《朱子图说》一卷,[清]牛钮等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内府刻本。半页9行,每行18字。大黑口,四周双边,双鱼尾。...
作者:宋‧蘇軾 《東坡易傳》又名《毗陵易傳》,實為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所合著。據陸遊《老學庵筆記》,該書因元祐黨禁,不敢題蘇軾的名字,所以名為「毗陵先生」,...
[清]姚配中撰《周易姚氏学》 [清]姚配中撰《周易姚氏学》介绍 〖周易姚氏学〗十六卷。清姚配中(1792—1844)撰。配中字仲虞,安徽旌德人。诸生。深于《易》...
〖读易大旨〗五卷。清孙奇逢(约1584-约1675)著。奇逢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明万历举人,不满明末吏治之腐败,与东林党人交往...
[宋]张浚撰《紫岩易传》书籍介绍 〖紫岩易传〗十卷。宋张浚(1097—1164)撰。浚字德远,号紫岩,四川绵竹人。徽宗时及进士第,建炎三年(1129)任知枢密院...
[明]董守谕撰《卦变考畧》作者简介 董守谕,字次公,鄞县人。举人。鲁王监国,召为户部贵州司主事。时熊汝霖、孙嘉绩首事起兵,然皆书生,不知调度。乃迎方国安、王之仁...
说明 大體來說,漢代易學是以象數易為主流,這種風氣到了魏晉時代有了很大的轉變,其中最具代表的,當以當時的青年才俊王弼為代表。王弼雖然只有短短24歲的生命,但他的...
[明]黄道周撰《易象正》 [明]黄道周撰《易象正》介绍 〖易象正〗十六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为以古占法解《易》之作。孟应春《序》称此书始作于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