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现翻译论语的有关学者大部分都根据这段论语将管仲定位成“器量狭小,既不节俭,又不知礼之人。”
我们都知道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管仲被鲍叔牙举荐为相,齐桓公称之为“仲父”。其在任内大兴改革,整顿行政、选贤任能、注重农业发展、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强国。这样的人物岂能是“器量狭小,不节俭,也不知礼之人?”看来这些所谓的“学者”这样的定位值得商榷。
实际这里的“器”是“器重;重视。”的意思;“俭”是“约束,不放纵。”的意思;“孰”是“疑问副词。怎么。”。(详见附后注释。)
孔圣先师在这段论语中列举了管仲为相历程中的优良作风,记载了管仲作官很重视细小之处;公私分明,处处约束自己,一切都按礼法行事,从不越出礼法范围;管仲有三处诸侯分封给他的土地,可他在处理公务时决不兼办自己封地上的事务;坚守政务公开原则,对于那些登门拜访者一律拒之门外,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却说明管仲是一位知晓礼法遵守礼法的楷模,这些都是孔圣先师对管仲的褒扬。
由此可见当代那些翻译论语的所谓“学者”根据这段论语将管仲定位成“器量狭小,既不节俭,又不知礼之人。”与孔圣先师这句论语的本来意思有天渊之别。
这段论语译成现代文本应是这样的:
【译文】孔子说:“管仲他很重视细小的事情啊!”又说:“管仲也能够约束自己不越出范围呀!管仲家里有三处采邑,他在公家工作岗位上不兼办自家采邑之事,如此有德之人定会约束自己不会越出范围。既然这样,那么管仲是懂得礼法的,邦国君主关闭了众人前来登门拜访时必须经过的门户,管仲也将众人前来登门拜访时必须经过的门户关闭;邦国君主为了两国君主互相交好只能反覆到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处举行仪式招待贵宾,管仲也帮助君主反覆到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处一起接待贵宾,管仲能够主持礼仪,怎么能不懂得礼法?”
此文篇幅较长下面将其分段注解:
【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译文】孔子说:“管仲他很重视细小的事情啊!”又说:“管仲也能够约束自己不越出范围呀!管仲家里有三处采邑,他在公家工作岗位上不兼办自家采邑之事,如此有德之人定会约束自己不会越出范围。
注释:“器”重视。《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器之。”《后汉书》:“朝廷器之。”
“小”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说文》:“ 小,物之微也。”
“哉”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曹操《步出夏门行》:“幸甚至哉。”
“或”又。《诗·小雅·宾之初筵》:“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俭”约束(限制使不越出范围),不放纵。《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 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乎”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义。《诗·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三归”三处采邑。《晏子春秋·杂(下)》:“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采邑: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又:《康熙字典》又依归也。《诗·曹风》:于我归处。毛传:归,依归也。
“官”指属于国家的、政府的或公家的。《战国策·魏策二》:“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
“事”引申为职守(职责;指工作范围内应尽的责任;亦可指工作岗位。)、职权、责任。《荀子·大略》:“主道知人,臣道知事。”
“摄”《康熙字典》又总也,兼也,代也。《礼·丧服小記》:士不攝大夫。疏:士丧无主,不敢使大夫兼攝为主也。
“焉”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意思是在此;如此;至此;至今。)。《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二陵焉。”
“得”德,道德,有德之人。《荀子》:“尚得推贤不失序。”
【原文】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管仲是懂得礼法的,邦国君主关闭了众人前来登门拜访时必须经过的门户,管仲也将众人前来登门拜访时必须经过的门户关闭;邦国君主为了两国君主互相交好只能反覆到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处举行仪式招待贵宾,管仲也帮助君主反覆到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处一起接待贵宾,管仲能够主持礼仪,怎么能不懂得礼法?”
注释:“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虽然如此,那么…”
“知”知道,懂得。《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礼”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论语·为政》:“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乎”表示肯定语气 。《韩非子》: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树”屏,遮蔽,闭住。《康熙字典》又【尔雅·释宮】屛谓之树。【论语】邦君树塞門。
“塞门”谓门户阻塞。形容登门之人众多。 唐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王彦伯自言医道將行,時列三四灶煮药于庭。老少塞门而请。”
“有”副词。只有;只好;只能。《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
“反”反覆。《诗·卫风·氓》:“不思其反。”
“坫”diàn古代设于堂中供祭祀、宴会时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新唐书》:“受虚爵复于坫。”
“有”通“佑”。帮助。《荀子·大略》:“友者,所以相有也。”
“而”能够。《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知”主持;执掌。《国语·越语上》:“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礼”礼仪。(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史记》:“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孰”疑问副词。怎么。 《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声明:本文系转载,由赵庚白原创发布于新浪博客,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赵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希望读者喜欢。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第二,伏羲是中国符号文化之父,《易经》八卦之母。【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相关文章:
易经隔骨算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预测方法。它基于《易经》的理论和推算方法,通过对人体的骨骼结构进行分析,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和预测结果。 据传说,易经隔骨算法最早由周朝大臣管仲所创,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算命方式。这种方法基于“天人合一
易经卦象是怎么来的易经卦象,又称六十四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周朝时期的《周易》一书,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那么,这些神秘而深奥的卦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周文王和周公解梦据传说,“周易”最初起源于周文王与其弟管仲之间一次梦境
易经的起源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它始于商周时期,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易经》是由伏羲和后人所编撰而成,它以八卦、九数为基础,通过讲述“变化”、“阴阳”等哲学概念,来阐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 “易”字的含义 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