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易学善本叙录-抄本(二)

转载随笔| 2022-12-02| 0

作者:李雄飞 顾千岳

编者按:《周易文化研究》第三辑、第四辑、第五辑已刊载李雄飞等多位老师整理过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日本版本易学善本叙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燕大旧藏易学善本叙录(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燕大旧藏易学善本叙录(下)》,并于第六辑刊载《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易学善本叙录——抄本(一)》,受到读者欢迎,因此本辑仍继续刊载有关部分内容,以接续第六辑。

经部易类传说之属。明吴桂森撰。清抄本。一函五册。书高二十五点八厘米,广十三点六厘米。半叶九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大字,无版框直栏。版心上抄卦名,下抄叶次。该本为李盛铎旧藏,钤有“麐嘉馆印”阳文朱印。书中另钤有“武陵家藏”、“益寿”、“杨氏修堂”阴文朱印、“抱淳主人”、“自山”、“弘农含文堂印”、“含文堂印”阳文朱印。六眼线装。

吴桂森(1565~1632),字叔美,号觐华,又号九龙山人,自署东林素衣,学者称为“素衣先生”。给谏吴汝伦第三子,明常州府梁溪(今江苏无锡)人。为诸生,即以斯道为己任,日手《周易》一编,玩味不辍。及长,从顾宪成、高攀龙讲学龟山书院、东林书院。万历丙辰(四十四年,1616)岁贡,试后遂绝意仕进。曾从钱一本学易,尽得其传。天启间,受高攀龙之邀,主东林书院讲席。崇祯年间任东林书院山长。崇祯壬申年(1632)卒,年六十八。著有《周易像象述》《书经说》《曲礼说》《息斋笔记》及《真儒一脉》等书。

吴桂森是“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他的老师钱一本,则是著名的“东林党人”“东林八君子”之一。钱一本,明季著名学者。字国端,号启新,毘陵(今江苏常州武进)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任庐陵知县,授福建道御史。因上《论相》《建储》二疏而触怒明神宗,被削职为民。归而潜心六经及濂洛诸书,尤精于《易》,学者称“启新先生”。天启初追赠太仆寺卿。著有《像象管见》《像抄》《续像抄》《四圣一心录》《范衍》《遁世编》等。得遇名师,吴桂森格外珍惜,用功甚勤;每玩一卦辄进而请正,尽得其真传。学成归乡,钱一本目送曰:“吾易在梁溪矣!”[1]钱氏研《易》,尤邃于“像象”之学。桂森深得其传,治《易》主“依象明理”。言象不袭焦、京、陈、邵,言理亦不陷于空虚心性。颇有新意。

《周易像象述》一书是吴桂森对其师钱一本“像象”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此书成于天启乙丑(五年,1625),据卷首作者同年自识《像象述叙》云:“《像象述》者,述启新先生钱君[2]之《易》也。先生有‘像象三书’,曰《管见》,曰《像抄》,曰《续抄》。其大旨以乾、坤两画为人像[3],以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物为人象。而谓之像者,以全象备于人,则人必成其为象,斯成其为人也。惟知像象为人,而乃知一卦一爻,皆人身中物;爻象之辞,皆言人身上事。故《易》至深也,而寔至显、至赜也,而实至近。圣人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存乎德行。其示人之意,亦亲切明白矣。先生三书外,又画人象图,以析其象[4]。斯义象也,启钥开关,无异以司南指来学之路也。然则先生之书详矣,又何必述乎?盖森于庚戌(万历三十八年,1610)受业,得睹《管见》,于癸丑(万历四十一年,1613)设皋。比延先生于东林,得睹《像抄》,随读随听,而见先生之言,不尽于书也。又于丁巳(万历四十五年,1617)负笈龟山,得睹《续抄》,朝夕从游,而见先生之意,不尽于言也。于是间有所述以呈先生,先生为面订之。惜未及半,而先生曳杖矣。自是朝而读,夕而思,更八寒暑而成帙。夫先生之书犹不足尽先生,而况述之者又安能仿佛先生乎?然而宁述焉者,使有好《易》者见之,知像象之旨,其意不在于言,而言不在于书若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经文用《注疏》之本,惟删其卦首六画。……卷中所注皆一字一句,究寻义理,颇有新意可参。”[5]

《东林列传》云:“外史氏曰:‘余读先生《像象述》一书,知《易》之有理、有数、有象焉。今训诂家但知讲理融通而已,而不知象数之寓于理中。微先生《易》,其蓁芜乎?’”[6]

《周易像象述》卷首列有《像象金针》一卷。据天启四年(1624)吴桂森自撰《像象金针题辞》云:“是书所言非《易》也,而有读《易》之法。循其法,象象爻爻若有线可通者,变而通之,特存乎人焉尔。书未尝出于启新先生,而矩则出于先生,故谓之‘像象金针’云。”

《周易像象述》的版本系统比较多,且多以抄本行世。主要有:1.七卷本。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明末抄本,是为见存最早的抄本。国家图书馆还藏有一清抄七卷本。2.六卷本。明崇祯间刻本,此为见存唯一的刻本,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和吉林大学图书馆有藏。另外,上海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分别藏有一清抄六卷本。3.五卷本。南京图书馆藏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胡倚抄五卷本。国家图书馆亦藏有一旧抄五卷本。4.不分卷本。除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外,南京图书馆也藏有一不分卷清抄本。5.乾隆年间,《周易像象述》和《像象金针》被收入《四库全书》,厘为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五卷”。

书中“铉”“颙”不讳,应为乾隆之前抄本。另有朱笔、湖蓝色笔校注。

经部易类传说之属。元龙仁夫撰。清抄本。一函三冊。书高二十六点八厘米,广十七点六厘米。半叶八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大字,无版框直栏。该本为李盛铎旧藏。卷一首叶钤“翰林院印”满汉合璧阳文朱印。

龙仁夫(?~1335),字观复,元吉安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一说为吉安永新(今江西吉安)人。早年“博学好古,潜心理道,深探濂洛关闽之奥;经传子史、律历阴阳靡不精究。曾官湖广儒学提举,屡典列省文衡,所得名士甚多,号一时龙门”[7]。晚年侨居黄冈,著述以终。为文奇逸流丽,与元代庐陵文学的代表人物刘诜并称于时。善治《易》,“多发前儒之所未发”[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立说以朱熹《周易本义》为宗,每卦爻下各分变象、辞占,意在即象诂义,于卦象、爻象反复推阐,颇能抒己心得,非墨守旧文。谓《杂卦》为占筮书,引《春秋传》、《屯》固、《比》入、《坤》安、《震》杀,皆以一字断卦义为证,其说似创而有本。[9]著《周易集传》十八卷,今传世者仅存八卷,然上、下经及《彖》《象》传皆全。所阐说易旨,宗主程、朱之解为多,但又兼重易象,颇有独到之处。学者称麟洲先生。

今存《周易集传》,文本的大体面貌如下:卷一为上经之上、卷二为上经之中、卷三为上经之下、卷四为下经之上、卷五为下经之中、卷六为下经之下、卷七为彖上传、卷八为彖下传,大字经文、小字双行注,无序跋。

《周易集传》在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他版本主要有:明影抄元本,日本静嘉堂藏。清影抄元本,有清盛百二跋,上海图书馆藏。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后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别下斋丛书》本(道光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竹简斋影印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龙文彬永怀堂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有藏。清抄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另外还有一个版本系统,内容为《周易集传》八卷、《补遗》一卷、《考证》一卷、《校正》一卷,元龙仁夫撰,清尹继美录。这个版本系统的版本有清同治间刻《鼎吉堂全集》本和清同治十年(1871)丁宪曾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两个版本。

每卷末墨笔题:“男阳寿校刊”。书中笔迹不同,非成于一人之手。有朱笔校注。有贴签,上有墨笔题“誊录沈谦”。每册书衣均已脆化、脱落。

北京大学图书馆还藏有一清抄本。一函两冊。书高二十五点八厘米,广十七点四厘米。半叶八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大字,无版框直栏。行款版式与上本同。该本亦为李盛铎旧藏,函套夹板内侧贴签墨笔注“残存八卷”。书中钤“李盛铎印”阴文回文朱印、“木斋真赏”阳文朱印。

卷首有民国著名藏书家李盛铎墨笔题识:“抄本龙麟洲先生《周易集传》,每卷末有‘男阳寿校刊’字样,似从元本抄出。且前有李秋锦(李良年)、朱悔斋(朱鼎爵)题字,尤为可宝。篇末识语似是余秋室(余集)笔迹。癸丑(民国2年,1913)大雪后三日盛铎记。”

李良年墨笔题识语云:“元龙麟洲《易经集传》得之华阴王山史(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王弘撰),朱子锡鬯(朱彝尊)从余借抄。《传》中释经义,殊有独见,不随人步趋。”“锡鬯叹为元人说《易》经之最,以视胡炳文之《通释》(《周易本义通释》)、吴澄之《纂言》(《易纂言》)不可同年语矣。”

乾隆戊申(五十三年,1788)朱鼎爵墨笔题识云:“昆山徐尚书(徐乾学)辑《通志堂经解》一书,最为钜观。其《易》经凡三十九家,元人则自李简《学易记》以下十三家,而龙麟洲先生《易传》不与焉,盖由传者之少。此本原序谓得之王山史,余又从秋锦山房借抄者也。”“(龙仁夫)所著《易传》,尤多发前人所未发,良不诬也。元儒治《易》者多,徐氏所未收者甚众,余所见保八公孟《周易原旨》六卷,曲尽理蕴,惜亦非锓本。今得是书,益叹秘册之不公于世久矣。”末又有己酉(乾隆五十四年,1789)题:“东海司寇本口(?)刻入《通志堂经解》中,因见系词不全而止,非未尝见也。”《通志堂经解》是清代最早出现的一部阐释儒家经义的大型丛书,由徐乾学、纳兰性德师徒领衔编纂。徐乾学为清初重臣,著名学者,昆山人(今属江苏省昆山市),官至刑部尚书。司寇是古官名,明清时指刑部尚书。因此,上文中的“东海司寇”,应该即指徐乾学。

又有乾隆乙酉(三十年,1765)余集(1738~1823)题跋,称龙氏《周易集传》,多发先儒所未发。“《元史》亦亟称之,惜轶去大半,深为惋悒。”

卷一为上经之上;卷二为上经之中;卷三为上经之下;卷四为下经之上;卷五为下经之中;卷六为下经之下;卷七为彖上传;卷八为彖下传。大字经文,小字双行注。

卷一首叶B面为空白。书口破损。虽然字抄得不如前本,但错误较前者为少。卷一第十一叶叶下朱笔题:“朱子解此卦不通,以其泥《亨》以下为占词也。此书中亦沿其谬已,痛削之。”朱笔题“琰”不讳。卷四末墨笔题:“戊申(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月发抄毕”。朱笔题:“承堂勘本”,“己酉(乾隆五十四年,1789)四月初三日过毕于梁园并校讹字。”卷五书眉朱笔题:“是书观象研理,多可采之处,元儒经说中此为翘楚。惟惑于宋人占词之说,条分缕析,殊多牵率。浏览之下,悉为削去,欲成其美也。”每卷末墨笔题“男阳寿校刊”。

该本中有大量朱笔、墨笔校注、按语,朱笔多评论。有缺叶(整叶文字空白)、有删削。校评精当。两个版本的行款版式相同,内容也大多一致。书中“玄”字缺末笔,“铉”字或缺或不缺。“弦”“弘”“颙”“琰”“宁”等字均不缺笔。据卷四末朱笔题识,该本应抄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乾隆六十年(1795)之间。

书中笔迹不同,非成于一人之手。书口破损,经衬纸、修补,并重新装订。

经部易类传说之属。元保八撰。清影元抄本。一函四册。书高二十八点二厘米,广十八点三厘米。无版框直栏。《周易原旨》半叶九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同大字。《易原奥义》半叶九行十九字。该本为李盛铎旧藏,《周易原旨》卷端钤“木斋审定善本”阳文朱印、“李印盛铎”阴文朱印。卷六末钤“李盛铎读书记”阴文朱印。《易原奥义》首叶钤“少微”阳文朱印、“李滂”阴文朱印、“德化李氏凡将阁珍藏”阳文朱印。《易原奥义》卷端钤“李氏玉陔”阳文朱印、“木犀轩藏书”阳文朱印。有图。

保八(?~1311),亦作保巴、宝巴,字公孟,号普庵,蒙古人,居于洛阳。元代著名哲学家。元初曾任侍郎,历官太中大夫、黄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累官至尚书右丞。至大四年(1311)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姓”[10]罪名被杀。邃于《易》,曾奉诏为太子讲《易》。其解《易》上溯王弼,下承宋儒,兼收并蓄,自成一家,重在阐明易理,且用于实际。曾自创“先天图式说”,绘“树图”,标以根、干、支、气、形、质及阴阳五行等,表示其创造的宇宙演化的先天图式。他称“河图”为“先天图”,“八卦图”为“中天图”,“洛书图”为“后天图”。认为先天即太极,中天即人道,后天即地道,分别比作“树图”中的“根”“干”“支”,而自根而干,自干而支末的“运化”过程,就是太极演化万物的逻辑过程。他承宋儒之说,主张太极为宇宙本原,认为阴阳二气在转化为客观事物过程中,有个“气变质成”的阶段。他还继承发展了王弼“言不尽意”说,提出了“言不尽意,以心会心”的认识论观点。他发挥易学辩证法思想,认为“物极必反,道穷必变”是阴阳变化的实质,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二者可以相有而不可相无,要其归则一而二,二而一”,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表述了其建立在唯心主义辩证法基础上的对立统一思想。其易学哲学思想对后人颇具影响。著有《周易原旨》《易原奥义》《周易尚占》,合称《易体用》,今惟前二种尚见存。[11]

此二书均被收入《四库全书》中。《四库》中《周易原旨》为八卷,《易原奥义》作《易源奥义》。其大旨皆以程颐的学说为宗,阐发《易》之义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原分三种,统名《易体用》,本程子之说‘即卦体以阐卦用’也。”又云:“宝巴说《易》,并根柢宋儒,阐发义理,无一字涉京、焦谶纬之说。”

上文所述《周易集传》中的朱鼎爵题识,亦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元儒治《易》者多,徐氏所未收者甚众,余所见保八公孟《周易原旨》六卷,曲尽理蕴,惜亦非锓本。”

《周易原旨》内容依次为:卷一,“乾”卦至“履”卦;卷二,“泰”卦至“观”卦;卷三,“噬嗑”卦至“离”卦;卷四,“咸”卦至“益”卦;卷五,“夬”卦至“归妹”卦;卷六,“丰”卦至“未济”卦。

《易原奥义》卷首有保八《进太子笺》,宋末元初浙东著名诗人、学者牟巘(1227~1311)丙午(元大德十年,1306)撰《普庵易体用序》。内容依次为:先天图说、中天图说、后天图说、大定支图说、大横图说、易源心法、画卦阳进阴退之例(自先天而序)。

书中“玄”“弦”“眩”“弘”“颙”“宁”“仪”等字皆不讳。“曆數”作“暦數”。“弘”字的右半部分或做长“口”。书中笔迹不同,非成于一人之手。

本馆另藏有一清抄本,与《四库》本同为八卷,应抄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之后。一函三册。书高二十七点四厘米,广十八点一厘米。无版框直栏。半叶八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版心上抄书名,中抄卷次,下抄叶码。无序跋。各卷内容依次为:卷一,“乾”卦至“履”卦;卷二,“泰”卦至“观”卦;卷三,“噬嗑”卦至“离”卦;卷四,“咸”卦至“益”卦;卷五,“夬”卦至“归妹”卦;卷六,“丰”卦至“未济”卦。书中“弘”“颙”均缺末笔。“寜”作“寕”。“仪”字不讳。

该书版本亦流传稀少,除了《四库》本,目前见存者只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这两个抄本,十分珍罕。

相关推荐

易学基础课第二十七讲:八卦九宫图(语音稿)

第二十七讲:八卦九宫图语音稿见下:从2022年3月29日正式开课,这次讲解的《易学基础课》课程体系主要是语音课和课程讲稿,更方便学习者学习与理解。《易学基础课》语音与讲稿1-10请点下文:这一节我们讲九宫图的演变过程,是基础之基础。可以看洛

转载随笔 60 2023-12-07

图解经典101 古今图书集成白话图解术数 周易爻

大千世界中的八卦《古今图书集成白话图解》丛书总序编者序:解析玄妙的六爻卜筮原叙凡例目录本书内容导航导读卷 卜筮文化之大成**章 《卜筮全书》概要1.《卜筮全书》的成书:作者、地位与

转载随笔 75 2023-11-18

水火既济卦详解财运 水火既济卦详解143易学网

没有人会不希望自己财运滚滚,身体健康,想要二者兼得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当一个人想知道自己的财运和身体是否健康,有不少人会选择通过卦象卜算来了解自己的运势健康,水火既既济卦是一个特殊的卦象,那么在水火既济卦里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水火既济卦详

转载随笔 107 2023-11-15

巽卦卦象图,巽卦详解易学网

巽卦,是一阴爻伏在二阳爻的下面,象征伏、顺。巽卦是阴卦,以一个阴爻为主爻;因而阴柔,不会大亨,o能小有亨通。跪求周易第五十七卦巽卦卦爻辞!《象辞》说:《巽卦》的卦象是巽(风)下巽(风)上,为风行起来无所不入之表象,由此表示顺从。六爻卦象图易

转载随笔 112 2023-10-24

乾为天卦详解143易学网

乾:乾为天卦(上)卦图详解“乾”是卦名,“元亨,利贞”是卦辞,意思是:“乾卦,初始亨通,有利于坚守正道。在《易经》中为断的意思,彖辞即对每一卦的断语,即相当于卦辞与爻辞。乾为天卦先看卦,乾卦有六爻,即:请问:六爻中乾为天卦是否有卦身?乾为天

转载随笔 88 2023-10-14
微信二维码